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研究揭秘传统靛蓝染缸里的生物发酵机制:所使

来源:植物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天然靛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染料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传统的靛蓝染色仍以各种形式进行着。染匠们使用纯天然有机添加剂来配置染缸进行染色,但这是一个复杂的发酵过程,不

?

  天然靛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染料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传统的靛蓝染色仍以各种形式进行着。染匠们使用纯天然有机添加剂来配置染缸进行染色,但这是一个复杂的发酵过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染匠,使用的染缸配方和各种添加剂都存在着差异。在工业靛蓝染色中,将靛蓝转化为可溶染液则需要使用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图为传统靛蓝染色工艺的理论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图为不同地区的碱水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相关研究结果以Blue to black: Hypotheses on plant use complexity in traditional dyeing process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为题,于近日发表在领域内主流期刊Industrial Crops& Products上。

  该研究得出的假设和理论为使用天然植物产品代替化学添加剂进行靛蓝染色铺平了道路,为工业清洁生产提供了一条绿色途径。这项研究弥补了传统知识与科学原理之间的差距,并强调了需要进一步开展实验性的工作以验证向染缸中添加植物产品的假设,希望可以为环保染色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研究基于野外调查所获得的植物利用原因(包括制备草木灰水、酿酒、发酵配方、加速发酵、增加染色牢度、使蓝色变为黑色以及可以为新配制的染缸带来好运的仪式植物),和现代研究中已经证实的植物所含的有效化学物质或微生物物质(包括还原糖、内生细菌、醌类化合物、黄酮类物质、单宁以及金属离子),及这些有效物质所具备的功能(包括草木灰水可作碱性介质、米酒提供微生物生长碳氮来源、黄酮类物质可作电子供体、蒽醌类化合物可作电子介体、还原糖可作绿色还原剂、一些厌氧细菌可直接还原靛蓝、单宁与靛蓝结合可变黑以及金属离子可作媒染剂),研究对有机添加剂的使用提出了八种假设:提供碱性环境、提供功能性微生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底物、提供电子供体、提供电子介体、提供还原糖,以及提供金属媒染剂或单宁媒染剂。基于已有的染色理论研究,结合八个假设,研究首次开发了传统蓝黑染色工艺的解释模型,初步阐明了老百姓为什么将这些特定植物添加到染缸中。

  为了揭示传统染缸的内在机制和原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调查并研究了东南亚和中国,包括东帝汶、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和越南在内的六个全球产靛蓝植物多样性分布的“热点”地区。通过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手段,结合研究团队多年的野外调查结果,尝试总结出了传统靛蓝染色过程中所涉及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植物添加的8个假设。

  中新网昆明9月30日电 (记者 胡远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30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研究揭秘民间传统靛蓝染缸里的绿色发酵机制,提出草木灰水可作碱性介质、米酒提供微生物生长碳氮来源等八种假设,并结合假设首次开发了传统蓝黑染色工艺的解释模型。

  研究发现:传统的靛蓝染色工艺特别巧妙,能够有效地溶解靛蓝,先染蓝再染黑:从蓝色到黑色的染色过程中所使用的植物有80种,分属于39个科和67个属。

文章来源:《植物研究》 网址: http://www.zwyjzz.cn/zonghexinwen/2022/1009/2443.html



上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研究发现植物硝酸盐信号
下一篇:拟南芥、水稻、小麦,空间站的植物都生长得如

植物研究投稿 | 植物研究编辑部| 植物研究版面费 | 植物研究论文发表 | 植物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植物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